部门概况

实验室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 实验室概况

2016-2020工作总结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中药资源研究

研究方向2

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3

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方向4

中药及复方创新药物研究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郑国华

研究方向

中药及复方创新药物研究

出生日期

1964.12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3.9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姓名

吴和珍

研究方向

中药资源研究

出生日期

1968.12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07.9

学术

委员会

主任

姓名

张伯礼

研究方向

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

出生日期

1948.2

职称

院士

任职时间

2007.9

研究

水平

与贡献

代表性

论文

(列举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年、卷、期、页)

全部作者

他引数量(检索数据库)

1

MicroRNA-378 promotes hepatic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via modulation of the NF-kB-TNFa pathway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9;70(1):87-96

zhang tianpeng,胡俊杰,wang xiaomei,zhao xiaoling,li zhuoyu,niu junqi,Clifford J. Steer,郑国华*,宋贵生*

39

(SCIE)

2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ing Array Enhances Mid-Hybridization for Accurate Herbal Identification via ITS2 DNA Barcod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92(2):2136-2144

石蕊雪,胡志刚,卢昊,刘丽,徐雷,刘艳菊,吴和珍,黄必胜,张国军*,陈士林*,杨帆*

6

(SCIE)

3

Effect o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on ischemic symptom and gut microbiota disbalance in mice with hindlimb ischemia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0;240:116271

朱琳,胡白飞,郭延磊,杨化冰,郑军平,姚小卫,胡海明*,刘洪涛*

2

(SCIE)

4

Biomimetic nanochannels based biosensor for ultrasensitive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86:194-201

孙忠月,廖唐斌,张玉林,舒静,张红*,张国军*

25

(SCIE)

5

Ellagic acid ameliorates AKT-driven hepatic steatosis in mice by suppressing de novo lipogenesis via the AKT/SREBP-1/FASN pathway

Food & Function

2019;10(6):3410-3420

张聪,胡俊杰,盛磊,袁明,吴勇,陈靓,王桂红,邱振鹏*

14

(SCIE)

6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pimedii Folium and Curculiginis Rhizoma on Alzheimer's disease by the inhibitions of NF-κB/MAPK pathway and NLRP3 inflammasome

Oncotarget

2017;8(27):43709-43720

兰洲,xieguangjing,weimeng,王平*,陈旅翼*

20

(SCIE)

7

Deep-Fried Atractylodis Rhizoma Protects against Speen Deficiency-Induced Diarrhea through Regulating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Gut Microbio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21(1):124

石坤,瞿领航,林雄,谢颖,涂济源,刘先琼,周仲实,曹国胜,李水清,刘艳菊*

10

(SCIE)

8

Celastrol-Loaded Galactosylated Liposomes Effectively Inhibit AKT/ c-Met-Triggered Rapid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2020;17(3):738-747

陈欣妍,胡纤纤,胡俊杰,邱振鹏,袁明,郑国华*

5

(SCIE)

9

2019冠状病毒病749例患者中医药治疗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35(6):3194-3198

李昊,吕文亮*,孙易娜,等

2

(CSCD)

10

4种含碳酸钙矿物药粉末的X射线衍射与

拉曼光谱鉴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3):1340-1343

明晶,陈龙,陈科力,黄必胜*

0

(CSCD)

代表性

专著

(列举不超过3部)

序号

专著名称

出版年度

作者

1

本草纲目新编

2019

主编:

2

新编中国药材学(第四卷)

2020

主编:吴和珍

3

张仲景药物学

2018

主编:周祯祥

备注说明:实验室评估期内共发表论文1104篇:SCI收录299篇,其中高水平SCI1区论文34篇,SCI2区论文58篇;中文论文805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论文371篇。主编参编专著25部。

科研成果

获奖

(列举不超过5项)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及等级

排名

获奖时间

1

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10

2016

2

保健酒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湖北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2

2016

3

鞘蕊苏植物资源、物质基础研究与药材种植、中药新药产业化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1

2019

研究

水平

与贡献

4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针灸防治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1

2020

5

苍术等6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构建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1

2018

备注说明:主持或参与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承担任务

研究经费

5年项目到账总经费

6969.85

万元

前25项重点任务合同经费

3646.36万元

5年纵向到账

经费

5052.62万元

5年横向到账经费

1917.23万元

人均到账经费

(纵向+横向)/实验室人员数

99.57

万元/人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授权数

13项

国际专利授权数

0项

科技成果

转化

合同项数

2项

科技成果转化

合同金额

40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

到账金额

15万元

标准与

规范

国家标准

0项

行业/地方标准

32项

代表性

研究成果

(不超过10项,其中40岁以下实验室人员代表性成果不少于3项,并请在完成人一栏注明)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牵头完成人

1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系统研究

论文、专著、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

吕文亮

2

湖北优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奖励、论文、专著、

基础性工作

王平

吴和珍

3

中药创新药物及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

奖励、论文、专利、标准、新药证书

郑国华

4

老年性疾病痴呆、失眠中医临床防治及中药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专著、基础性工作

王平

5

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中医药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论文、专利、基础性工作

张国军

6

基于肠道微生态挖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作用机制

及相关产品开发

论文、专利、基础性工作

刘洪涛

7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与炮制机理研究

论文、标准、基础性工作

刘艳菊

8

本草基因组学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奖励、论文、基础性工作

胡志刚

(40岁以下)

9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

论文、基础性工作

胡俊杰

邱振鹏

(40岁以下)

10

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奖励、专利

卢山

(40岁以下)

备注说明:(其他有关代表性成果需要说明的问题,不超过200字。)

研究队伍建设

实验室

人员统计

固定人员

固定人员

总数

70人

正高级职称

研究人员数量

42人

副高级职称

研究人员数量

22人

中级职称

研究人员数量

6人

实验技术

人员数量

2人

科研管理和助理

人员数量

4人

流动人员

国内访问学者

数量

3人

国外访问学者

数量

0人

博士后

数量

10人

代表性成果完成者基本情况

(列举不超过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主要研究方向

评估期内发展情况

1

吕文亮

58

中医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2020)

2

王平

58

中医学

岐黄学者(2018)

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2019)

3

郑国华

56

中药学

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首席负责人(2016)

4

吴和珍

52

中药学

湖北省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分会副主任委员

5

张国军

54

医学检验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

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2019)

6

刘洪涛

44

中药学

楚天学者(2016)

7

刘艳菊

55

中药学

国家中药炮制传承基地负责人

8

胡志刚

40

中药学

黄鹤英才(2017)

9

胡俊杰

36

中药学

SCI一区HEPATOLOGY

论文第一作者

10

邱振鹏

33

中药学

破格博士生导师(2020)

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列举5项以内)

序号

人员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1

王平

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会长

2

吕文亮

世界中联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3

黄必胜

世界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4

陈运中

世界中联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5

郑国华

世界中联森林康养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备注说明:在“说明材料清单”的“固定人员名单中”列出了现有固定人员70人,还列出了在近五年建设期内离退休或调离的刘焱文教授、陈科力教授和杨帆研究员等12人名单;这些人员在离职退休前对实验室的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创新性成果产出方面均做出了贡献。

学科发展与

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据实增删)

学科1

中药学

学科2

中医学

学科3

研究生

培养

博士研究生毕业学生数

55人

博士研究生在读学生数

100人

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数

185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数

318人

校内跨院系

联合培养研究生

10人

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33 人

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

1人

课程承担与教材建设

承担本科课程

54860

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2725

学时

代表性成果

(不超过5项)

序号

课程/教材名称

授课教师/编写者

情况说明(不超过30字)

1

中医护理学基础

胡慧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

2

温病学

吕文亮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

3

中药鉴定学

张秀桥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

学科发展与

人才培养

4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

王平

行业规划教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针灸医籍选读

梁凤霞

行业规划教材,主编,科学出版社,2020

教学成果

获奖

代表性教学奖励(不超过5项)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和等级

排名

获奖

时间

1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4

2018年

2

格物明理 求实创新 多元化培养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2018年

3

医药院校“管医结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2018年

4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2018年

5

以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标,构建中医药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

2018年

备注说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参与编写教材54部,其中主编行业规划教材7部,副主编22部,参编19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含视频会议)

5次

国内(含港澳台)

27次

国际合作计划

0项

国际合作经费

0万元

实验室面积

3800 M2

实验室

网址

http://zyff.hbucm.edu.cn

主管部门五年经费投入

250(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五年经费投入

4272.24万元

依托单位投入中:运行经费

400万元

学科建设经费

739万元

其他经费

3133.24万元

学术委员会

人数

17人

其中外籍委员

4人

五年共计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议(1)次

五年内是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是□ 否■

五年内是否按期进行年度考核:是■ 否□

实验室科普工作形式

是否每年有固定的开放日(□是,日期: ■否),开放日五年累计向社会开放共计( )天;

科普宣讲,五年累计参与公众(15000)人次;科普文章,五年累计发表科普类文章(5)篇;

其他:药用植物园、中药材标本馆、人体标本馆常期对外开放;出版科普类著作4部;胡真教授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胡慧教授为“荆楚科普大讲堂”报告团成员。

其他

如有上述未涉及的重要情况,请在此简要说明。

、研究水平与贡献

1、学术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情况

简述实验室总体定位。结合研究方向,客观评价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中的主要作用等。(800字以内)

总体定位:“立足湖北、服务全国、传承创新、做出特色”,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加强建设,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造就国内有较高学术影响的科研教学队伍,建设国内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依托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中医药应对新冠疫情的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等课题,整理和分析湖北省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的临床数据,客观评价临床疗效,探讨临床特征,深入挖掘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获得有效方药、循证医学证据,拟定《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疗建议方案》,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救治,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研发“清肺达原颗粒”,作为省内唯一地方中药产品,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和省政府大力推广,为湖北抗疫做出杰出贡献。

围绕中医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战略需求,开展中医药防治老年失眠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等国家级课题,提出“元气-阴阳-五脏神”的中医睡眠学说,明确“元气亏虚、阴阳失调、五神失藏”是失眠主要病机,遵循“三因制宜,综合施治”的学术思想,确立了“培元固本、化痰祛瘀通络”的治法,优化了诊疗方案,构建了斑马鱼及小鼠等模式生物失眠模型的药物筛选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睡眠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水平国内领先。

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湖北试点工作,摸清中药资源现状;构建300种中药DNA条形码数据库,开展品种调查与质量评价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了9种道地中药材行业标准、15种中药材种养SOP,建立示范基地10余个,指导种植200余万亩,设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等机构,为我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湖北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

2、重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1000字以内)

中药资源研究方面,完成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药资源种类、蕴藏量的系统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现状;协助各级政府制定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设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等机构;参与“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研究,并将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应用到中药鉴定领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虎杖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等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本草纲目新编》等专著3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围绕我省道地药材、中药饮片及大宗品种开展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了23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茯苓物质基础研究升级及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等国家级项目项4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80余篇,获专利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为中药大宗品种二次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技支撑。

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围绕新冠疫情和重大疾病所带来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创新中医“湿毒疫”理论,阐明新冠核心病机及治法的生物学机制,提出“元气亏虚、肝郁气滞”病机学说,建立了中医药防治失眠药效评价体系,引进吸收美国加州大学Xin Chen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构建原发性肝癌动物模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承担国家基金项目“鞣花鞣质代谢物urolithinA调控肝细胞脂代谢重编程与线粒体自噬NAFLD相关肝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等共计15项,发表新冠研究论文及权威期刊论文15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彰显中医药在抗疫及防治重大疾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复方新药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中药及复方创新药物研究方面,围绕经方、验方及中药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开展制备工艺改革、质量标准提升等研究;与马应龙药业、健民药业承担国家发改委中药标准化项目“麝香痔疮膏”、“小金胶囊”等国家级项目4项,与劲牌持正堂药业、武汉爱民药业完成“清肺达原颗粒”、“活血消瘿片”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茯苓多糖散”获新兽药证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中药行业产业升级,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代表性研究成果简介(选择不超过5项成果,可包括非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每项单独填写。此表格列出的代表性成果须与简表中列出的代表性成果对应)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1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系统研究

论文、专著、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

吕文亮、巴元明、陈树和、孙易娜

2020-

主要内容:①结合古典医籍和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疫病防治理论研究;②依据湖北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临床资料,构建COVID-19中西医结合诊疗信息及中医证候数据库;③通过系统回顾分析,评价中医、中西结合诊疗模式,挖掘循证医学证据;④基于经典名方筛选有效方药,进行临床验证。

主要科技创新贡献:①创新“湿毒疫”理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②建立了2145条COVID-19中西医结合诊疗信息及证候数据库和临床结局预测模型;③完成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观察研究报告,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率、危转重率、病死率、疾病预后优于西医组;④编制发布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参与制定诊疗方案;⑤获批医院制剂“清肺达原颗粒”(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亲研的肺炎1号),多中心451例临床研究,治愈率95.34%,是湖北抗疫唯一地方中药产品;⑥编制《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居家预防养护简易手册》等科普著作,为疫情常态化防控做出贡献。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佐证:①吕文亮教授作为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科技攻关中医组专家,其提出的中医治疗方法,受到高度认可,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②主编《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拟于2022年出版,发表论文50余篇;③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等课题6项;④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两次听取清肺达原颗粒研制进展汇报;⑤中宣部抗疫专题展览中“肺炎1号”方,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成果佐证材料:

1、吕文亮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证书

2、吕文亮教授中华中医药学“抗疫先进个人”证明

3、承担重点任务: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代表性论文:李昊,吕文亮,孙易娜,等.2019冠状病毒病749例患者中医药治疗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6):3194-3198.

5、代表性论文:孙易娜,吕文亮,李昊,等.清肺排毒汤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95例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07):599-603.

6、代表性论文:秦泠曦,吕文亮,杨旻,等.605例湖北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与预后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03):89-95.

7、代表性论文:黄超群,吕文亮,李昊,等.基于湖北省定点医院2132例临床资料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发生相关因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1):93-98.

8、“清肺达原颗粒”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件

9、房县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房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的通知,房防办发[2020]10号

10、新闻图片:2020年4月1日及23日,向孙春兰副总理两次汇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2

湖北优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奖励、

论文、专著、基础性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平、吴和珍、黄必胜、陈科力、刘大会、胡志刚、刘义飞、张景景、余坤

2016-2020

主要内容:①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湖北试点工作;②开展中药材全基因组测序、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构建常用中药DNA条形码数据库;③开展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规范化种养技术、中药物种育种等系统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推广。

主要科技创新贡献:①初步摸清我省中药资源现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发现植物类4457种,较上次普查增加483种,新发现征镒麻新属1个,新种11个,新纪录科1个、属4个、种20个,建立动态监测站2个;协助制定种植实施方案5个;合作设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等机构;指导中药材种植达200余万亩;②首次对黄连、菊花脑基因组解析,为其近缘植物遗传进化及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基础,确定了苍术、鞘蕊苏等药材的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方法,构建300种中药DNA条形码数据库;③明确了黄连、厚朴等药材的适生区、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了菊花、苍术等15种中药材种养SOP,协助建立了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10余个。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佐证: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②制定了天麻、射干等9种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③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湖北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和政府的肯定;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等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的论文入选2021年亮点文章,出版《本草纲目新编》等专著3部;⑤培养青年教师4名、博士14名,硕士43名。

成果佐证材料:

1、获奖: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获奖:苍术等6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构建,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获奖:鞘蕊苏植物资源、物质基础研究与药材种植、中药新药产业化,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获奖:南方特色民族药资源调查鉴定、质量控制与规范化应用,201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承担重点任务:利用多组学开DNA标志物甄别易混有毒中药材,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

6、承担重点任务:多组学助推中药物种育种,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

7、代表性论文:熊超,孙伟,李景剑,姚辉,师玉华,王平,黄必胜,石林春,刘迪,胡志刚*,陈士林*. Identifying the Species of See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DNA Barcoding.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8;9:701.

8、代表性论文:刘义飞, Wang B, Shu SH, Li Z, Song C, Liu D, Niu Y, Liu JX,张景景Liu HP, Liu ZG, Huang BS, Liu XY, Liu W, Jiang LP, Alami MM, Zhou YX, Ma YT, He XX, Yang YC, Zhang TY, Hu H, Barker MS,陈士林, Wang XK, Nie J. Analysis of the Coptis chinensis genome reveal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roberberine-type alkaloi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12):3276

9、专著:本草纲目新编,2019年,主编:王平

10、专著:新编中国药材学(第四卷),2020年,主编:吴和珍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3

中药创新药物及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

奖励、论文、专利、标准、新药证书

湖北中医药大学

郑国华、王平、陈运中、刘焱文、刘艳菊、叶晓川

2016-2020

主要内容:①针对经典名方、医院制剂和湖北中药大宗品种开展创新药物和二次开发;②开展湖北优势中药材物质基础研究,构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体系;③结合药食同源的中药,开展功能因子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安全性评价,研究大健康产品的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规模制造技术。

主要创新性贡献:①采用中药现代共性关键技术,改革传统生产工艺,提取纯化有效物质部位并优选技术参数,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小金胶囊等中药大宗品种二次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技支撑;②依据抗疫中筛选的有效处方,完成“清肺达原颗粒”的医院制剂备案和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依据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明确的医院制剂“活血消瘿片”前期基础,完成其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开展湖北道地药材茯苓、毛喉鞘蕊花、霉茶、金刚藤等品种的物质基础研究,制定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3项;④开发出“茯苓多糖散”、“桑瓜饮”等新兽药及大健康产品。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佐证:①“小金胶囊”、“麝香痔疮膏”研究获国家发改委中药标准化项目(中成药重点品种)支持;②“保健酒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③得到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资助,获新兽药证书1个,发明专利3个;④与劲牌持正堂药业、武汉爱民药业合作,完成“清肺达原颗粒”、“活血消瘿片”临床前研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成果佐证材料:

1、获奖:保健酒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获奖: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获奖:山药保鲜与高植化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新药证书:“茯苓多糖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兽药注册证书

5、代表性论文:陈欣妍,胡纤纤,胡俊杰,邱振鹏,袁明,郑国华*. Celastrol-Loaded Galactosylated Liposomes Effectively Inhibit AKT/c-Met-Triggered Rapid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2020;17(3):738-747

6、发明专利:“一种玄参口含片”、“一种降血糖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等3项

7、医院制剂备案件:“清肺达原颗粒”,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8、承担重点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下达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产业创新能力工程)科目2016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中药标准化项目),发改投资[2016]1297号)

9、承担重点任务:“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新药活血消瘿片的临床前研究”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2017ACA166)

10、承担重点任务:“药食两用资源功效成分对肠道菌群调控机制及后疫情时代康养食品开发与产业化”湖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0ZYYD008)

11、成果鉴定:“桑瓜饮调节糖脂作用的基础研究及桑瓜挂面的研制”,国际先进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4

老年性疾病痴呆、失眠中医临床防治及中药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专著、基础性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平、游秋云、黄攀攀、石和元、陈林霖、刘军锋

2016-2020

主要内容:围绕老年病中痴呆、失眠防治的相关科学问题,①开展中医药防治理论研究;②开展中医药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干预的疗效评价体系;③开展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科技创新贡献:阐明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痴呆、失眠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元气损伤、痰瘀阻络”是其基本病机,确立了“培元固本、化痰祛瘀通络”的治法,以“三因制宜”理论为指导,优化了诊疗方案;②引入秀丽线虫、四膜虫、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及其转基因病理模型,建立了中药血清、脑脊液药理学、药化学和学习记忆检测技术平台,利用自创的鼠睡眠剥夺实验装置,构建失眠动物模型;③构建了中药复方抗痴呆、失眠疗效评价体系,运用气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中药复方透血脑屏障成分及开展体内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④在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完成抗老年性痴呆创新药物“益智温胆颗粒”的临床前研究以及抗失眠医院制剂“三草安神胶囊”、“安寐丹”备案前研究。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佐证:主持与痴呆、失眠相关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补肾化痰益智法对Alzheimer病Aβ级联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6年结题获评优秀;②成立了睡眠专科门诊,建立了岐黄学者工作室。③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12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7部;④“从调控EC-CA1神经环路探讨培元健脑安神益智法防治老年痴呆作用及机理研究”获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成果佐证材料:

1、培养优秀人才:2018年王平教授荣获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联合评选的第三届湖北中医名师。

2、培养优秀人才2018年王平教授荣获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

3、承担重点任务:“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主编:《李时珍医药选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5、主编:《<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6、主编:《本草纲目新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7、代表性论文:Funan Ning , Lvyi Chen , Linlin Chen , Xin Liu, Yao Zhu, Jiayi Hu, Guangjing Xie ,Jiaxuan Xia, Kun Shi, *Zhou Lan,*Ping Wang .Combination of 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 and 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Alleviates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Scopolamine-Treated Mice by Regulating Synaptic-Related Protein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doi: 10.3389/fphar.2021.679573.

8、代表性论文:徐波,刘保延,*王平.基于真实世界挖掘王平辨治失眠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7):944-946,970.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5

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中医药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论文、专利、基础性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国军、刘湘、张玉林、孙忠月、李玉桃、唐丽娜

2016-2020

主要内容:纳米生物传感中心采用多学科交叉,构建纳米生物传感分析平台:①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及其在疾病诊断和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②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药物分析研究;③基于SPR和SAW生物传感技术的中药分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主要的科技创新贡献:①应用不同的纳米材料修饰不同的传感界面,在传感表面共价固定探针,检测疾病相关的DNA、miRNA等分子;②将纳米传感技术运用于复方作用机理的药效评价指标检测;将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应用到中药鉴定领域,研究成果《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ing Array Enhances Mid-Hybridization for Accurate Herbal Identification via ITS2 DNA Barcode》发表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Nature index,SCI 1区);③研制出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传感探针,为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支持。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佐证:①相关研究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10余篇,其中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研究,将微过滤系统集成到铂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协同界面的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上,构建集样品前处理和检测于一体的检测微系统,实现从全血中快速、高灵敏检测心衰标志物B型利钠肽。该成果被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 ( 2020, 14: 5135-5142)、Chem. Rev. ( 2019, 119: 478-598 )等杂志报道;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Sanjiv Dhingra教授在Bioact. Mater. ( 2021, 6: 2261-228 )中对该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②获得专利3项;③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④培养青年教师4名,博士6名,硕士16名。

成果佐证材料:

1、代表性论文:石蕊雪,胡志刚,卢昊,刘丽,徐雷,刘艳菊,吴和珍,黄必胜,张国军*,陈士林*,杨帆*.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ing Array Enhances Mid-Hybridization for Accurate Herbal Identification via ITS2 DNA Barcod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2):2136-2144

2、代表性论文:孙忠月,廖唐斌,张玉林,舒静,张红*,张国军*. Biomimetic nanochannels based biosensor for ultrasensitive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86:194-201

3、承担重点任务:FET-微流控集成微系统检测胰腺癌外泌体miRNA,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承担重点任务:纳米材料功能化针灸针的研制及其在穴实时监测五羟色胺,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发明专利:纳米传感针及其制备方法,张国军等,2017年

7、发明专利:一种阳离子型β-环糊精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张国军等,2017年

8、发明专利: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李玉桃、张国军等,2020年

3、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评估期内承担科研任务总体情况。(600字以内)

本评估期内,承担横纵向科研项目255项,总经费6969.85万元;其中获批纵向项目133项,到账经费5052.62万元,项目类型: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2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4项,参与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鞣花鞣质代谢物urolithinA调控肝细胞脂代谢重编程与线粒体自噬NAFLD相关肝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等14项、青年项目6项;主持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新药活血消瘿片的临床前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43项;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道地药材提质增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等其他类课题63项;相较上一轮评估纵向到账经费3050.10万元,增长66%,体现了实验室承担科研任务的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发展。

评估期内,实验室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积极承接行业企业委托,签订横向合作合同122项,包括与劲牌有限公司、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合作“湖北省优势中药材颗粒制剂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李时珍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重大横向合作课题;到账经费1917.23万元,横向课题完成并实现转化2项,转化合同总额40万元,相较相较上一轮评估横向到账经费1019.60万元,增长88%;体现了实验室解决行业企业重大需求及助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迈上新台阶。

请选择主要的25项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合同经费(万元)

类别

1

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2020YFC0845300

吕文亮

2020.02--2020.12

400.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

2018YFC1705600

王平

2018.12--2021.12

308.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基于群落立体种植的中药材生态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YFC1700704

*子课题

刘大会

2018.01--2021.12

415.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

茯苓物质基础研究升级及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2017YFC1703004

*子课题

叶晓川

2018.01--2021.12

180.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5

虎杖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2017YFC1701003

*子课题

陈运中

2018.01--2021.12

180.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6

血管性痴呆痰瘀互结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创新研究

2019YFC1708502

*子课题

石和元

2019.12--2021.12

107.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7

利用多组学开DNA标志物甄别易混有毒中药材

中药多组学方法创新及新品种

选育研究

*子任务

张景景

2020.05--2021.12

106.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8

多组学助推中药物种育种

中药多组学方法创新及新品种

选育研究

*子任务

刘义飞

2020.03--2021.12

96.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9

FET-微流控集成微系统检测胰腺癌外泌体miRNA

21974035

张国军

2020.01--2023.12

63.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0

肠道菌群介导的苍术炒焦增强“固肠止泻”效应机制研究

82074018

刘艳菊

2021.01--2024.12

55.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1

从泻心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胆固醇清除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81873098

刘洪涛

2019.01--2022.12

56.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2

扁茎变异促进茅苍术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31670334

余坤

2017.01--2020.12

62.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3

鞣花鞣质代谢物urolithinA调控肝细胞脂代谢重编程与线粒体自噬NAFLD相关肝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82074077

邱振鹏

2021.01--2024.12

55.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4

养心安神法调控腺苷参与睡眠剥夺模型基底前脑能量代谢重构的机制研究

81874414

黄攀攀

2019.01--2022.12

62.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5

基于病理性Tau蛋白异常定位介导海马突触损伤研究“肾虚髓空”致认知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81973721

姜霞

2020.01--2023.12

54.00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16

老年脑健康及中药新产品关键技术创新平台

2020ZYYD021

王平

2021.01--2023.12

1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17

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新药活血消瘿片的临床前研究

2017ACA166

郑国华

2017.01--2019.12

2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18

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

农业部文件

农科教发[2017]10号

刘大会

2017.01--2020.12

2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19

药食两用资源功效成分对肠道菌群调控机制及后疫情时代康养食品开发与产业化

2020ZYYD008

李德远

2021.01--2022.12

1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20

茯苓生态种植及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2019ACA121

叶晓川

2019.01--2021.12

2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21

湖北道地药材荆半夏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发

2019ACA119

黄必胜

2019.01--2021.12

200.00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22

李时珍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H2016017

郑国华

2016.06--2019.06

150.00

重大横

向合作

23

招商本草示范基地创新性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H2019036

刘大会

2019.11--2021.06

120.00

重大横

向合作

24

兽药新剂型与新制剂实验室(校企共建)

H2019037

P2018001

卢山

2018.11--2020.04

100.00

重大横

向合作

25

湖北省优势中药材颗粒制剂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H2017015

王平

2017.03--2019.03

77.36

重大横

向合作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佐证材料放入附件二。

4、实验室优势与不足

分析实验室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简述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保障举措等。(500字以内)

实验室优势:拥有一流的研究环境、开放和竞争的管理机制,实验室四个研究方向从中药资源、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到新药研发研究,从医学理论创新到临床方案优化,涵盖中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已成为医药并举、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不足:引进全职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存在困难;高水平成果、高层次奖励及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同行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尚待加强。

发展思路:实现管理更规范、条件更完善、技术更先进、服务更开放的建设目标,在中药资源及复方研究领域承担更多重大科研任务,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更丰富,建成教育部优秀类重点实验室。

保障举措: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制定激励措施,完善学校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主任负责、团队实施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实验室建设需要运行经费与发展经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实验室研究队伍建设,优化运行管理,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

5、下一个五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实验室拟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说明主要瞄准哪些前沿科学问题,针对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哪些重大科技需求。(500字以内)

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科技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重点开展新发传染病、老年病、肝癌、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瞄准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医药防治理论,优化临床防治方案;瞄准中医药基础研究,以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核心病机及治法的生物学机制;瞄准中医药应用研究,建立中药药效评价体系,发现2-3个源于经典名方的新药处方。

针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科学问题,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作,建立湖北珍稀药用动植物保护名录和中药材资源普查数据库。运用中药DNA条形码等先进技术,开展资源品种调查与质量评价研究,结合湖北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开展蕲艾、茯苓等10个品种的良种繁育基地、生产基地建设与技术指导工作,培育3-5个道地中药材品牌,促进道地中药材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围绕古代经典名方验方和湖北特色中药大品种深度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深入开展创新药物和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制定修订湖北地方中药材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与相关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开发医院制剂、研发中药新药和大健康产品。

三、研究队伍建设

1、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队伍的总体情况,包括总人数、队伍结构、40岁以下研究骨干比例及作用。简要介绍评估期内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情况,以及吸引、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800字以内)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0名,正高职42人,副高职22人,博士学位者67名,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者25名;40岁以下科研骨干23名,占总人数32%,成为实验科研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实验室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1名,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霍英东基金奖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名,湖北中医名师3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各1名,省“百人计划”专家2名,省政府津贴专家3名,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名、楚天学子4名,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6名,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二层次各1名,武汉市“黄鹤英才”1名,市晨光计划人才2名。

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和“百人计划”,及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聘任“濒湖学者计划”讲座教授:黄璐琦、邹忠梅、张占军;

客座教授:陈士林;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宋贵生、刘洪涛;

楚天学子:刘义飞、陈林霖;

“杏林英才领军人才”:刘大会。

实验室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人才强室战略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为基础,强化跨学科、跨院系、跨地域、跨科研院所的多维度合作,不断推进实验室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培养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吕文亮;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王平;

青年岐黄学者:刘大会;

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王平、张国军;

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刘义飞、胡志刚;

湖北省高端人才计划专家:刘大会、李德远;

实验室结合团队建设和工作需要,招收石和元、张景景、卢山、林连美等优秀青年教师,并将表现优异的博士后尤朋涛、姜霞、尹漾阳等转为部门固定人员,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注入了蓬勃动力。

2、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

简要列举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学术简历。(学术带头人为各研究方向带头人,每个学术简历不超过200字)

实验室主任:

郑国华,男,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验室主任,湖北省“中药挖掘与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群首席负责人。兼任湖北省药学会、武汉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会长,世界中联森林康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武汉市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著作18部。

中药资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黄必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矿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主编、《中药资源学》副主编。

吴和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兼任世界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商品学会传统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教材10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

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陈运中,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药保健食品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联中药化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

叶晓川,女,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茯苓专委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厅局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8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及新药研制项目10余项,获中(兽)药新药证书3项,临床批件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收录10篇),参编专著2部;申请专利10余项,获得授权8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

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吕文亮,男,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联中医治未病专委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项目13项,获各级、各类奖励12项,主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80余篇。

王平,男,二级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学者、省第一层次医学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药物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2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中药及复方创新药物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郑国华教授(详见实验室主任介绍)

刘艳菊,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管局中药炮制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中管局等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被相关部门收录中药饮片制定标准15项。主编专著2部,《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专论》规划教材副主编,参编教材及标准2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CSCD及SCI 60余篇。

3、人才培养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600字以内)

实验室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为基础,强化跨学科、跨院系、跨地域、跨科研院所的多维度合作,重视与企业、医院、海内外院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创新,不断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吕文亮教授团队与仝小林院士合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部分成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培养青年教师6名、博士4名;本人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

王平教授团队与省内医院、企业、研究院所合作,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与劲牌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大健康产品研发,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青年教师5名,博士后4名,博士3名;本人获评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

郑国华教授团队与陈昕、宋贵生教授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基于尾静脉高压注射技术的肝癌动物模型构建,阐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形成分子机制;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联合培养的4名青年教师获国家基金5项,培养博士2名,一人获全国中医药优博论文提名。

张国军教授与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开展跨学科、跨院系合作,将纳米传感技术运用于复方药效评价,研制基于高曲率3D纳米结构阵列的电化学草本传感器。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被Bioact. Mater.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高度评价;获发明专利1项,培养青年教师4名,博士6名,一人获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优秀论文一等奖。

4、流动人员情况

简要列举评估期内实验室流动人员概况,包括人数、引进流动人员的政策、流动人员对实验室做出的代表性贡献(限五个以内典型案例)等。(600字以内)

实验室依据“湖北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验室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等政策,吸引流动人员38人,校内14人,校外24人。

“濒湖学者计划”讲座教授黄璐琦院士(中国工程院),指导刘大会团队,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存在药材质量下降、病虫害和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等系列问题,确立和发展了中药材仿生栽培理论,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收录并进行全国推广;刘大会教授获评青年岐黄学者。

客座教授陈士林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指导刘义飞、胡志刚团队,致力于本草基因组学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其研究结果陆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的青年教师中胡志刚入选“黄鹤英才计划”,刘义飞获评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宋贵生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与郑国华教授团队合作,指导胡俊杰、邱振鹏博士开展MicroRNA-378促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胡俊杰、邱振鹏等青年教师先后获国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5项,提升了团队青年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

兼职辅导员周士权副教授,负责实验室研究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创立“五步工作法”深入开展网络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和党支部建设等工作;本人获全国性奖励、表彰40多次,被1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培育出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四、学科发展与学生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发展情况,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对学校学科建设发挥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800字以内)

实验室依托湖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中药学及湖北省首批优势重点学科中医学组建而成。5年来,实验室核心团队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结合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理论和技术创新,承担国家、省市级及行业产业委托项目255项。开展新发传染病、老年病、肝癌、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创新中医药防治理论,优化临床防治方案,建立中药药效评价体系;开展我省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研究,建立了23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研发“清肺达原颗粒”等创新药物和大健康产品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104篇(SCI收录299篇),主编(副主编)专著21部,获批发明专利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显著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发挥科研优势同时,实验室从多方面探索中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人才政策和实验室平台条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了以长江学者、岐黄学者、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领衔的师资团队,设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13个,培养研究生550名,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25篇,获“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项,“岐黄杯”全国优博论文一等奖3项,湖北省第16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3篇 。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对学校的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和针灸推拿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实验室按照“中医药+”、“+中医药”的学科建设理念,促进学科融合,助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张国军教授团队将电化学传感器与DNA条形码技术结合应用于中药鉴定,纳米探针用于外泌体检测辅助癌症的早期诊断,碳纳米管针灸传感针用于揭示针灸治病机理,实现了医学检验学与中药鉴定学、中医临床诊断学和针灸学等学科的完美融合,为促成医学技术硕士点的获批作出了重要贡献。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600字以内)

5年来,实验室人员主讲中药学、中医学相关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20余门,累计讲授57585课时。坚持“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教学理念,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医护理学基础》和《针灸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温病学》等5门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鉴定学》等6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积极推进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参与编写教材54部,其中主编行业规划教材7部,副主编22部,参编19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承担国家、省级教改项目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如:胡慧教授将国家基金项目中社区护理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到《中医护理学基础》中,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王平教授将对李时珍医药学著作的研究内容融入到本科生《李时珍医药选读》教学中;

黄攀攀副教授将对养心安神法治疗失眠相关研究内容融入到《中医基础理论》中;

张国军教授将最前沿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与中医诊断、中药鉴定和针灸学科有机结合,在《生物传感与中医药学》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刘大会教授将生态种植研究成果融入《土壤与肥料》课程;

胡志刚教授团队将DNA条形码在中药鉴定的系列成果与前沿科学相结合,开设《本草基因组学》课程并获评学校优质课程。

这些转化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3、学生培养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简述实验室为培养研究生采取的创新性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包括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国际化教学、举办国家或行业创新竞赛等(600字以内)

实验室深度参与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研究生个人成长新机制。实施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收政策,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将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列为研究生申请学位必要条件,建立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执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完善导师评定考核机制,强化导师树人能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

实验室重视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邀请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知名学者开展“经典与临床”等系列讲座,举办博士研究生论坛。与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20余家国内知名单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深入医疗机构、企业实地开展科学研究,推选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和国际联培,形成了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5年联合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31名。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报告,开展双语教学。举办“时珍杯”中医药英语翻译大赛和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等,这些举措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5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29篇,其中高水平论文(中科院1区)25篇,最高影响因子12.12,获“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项,“岐黄杯”全国优博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湖北省第16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3篇。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5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每项描述200字以内)

在实验室成员精心培养和指导下,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2017级硕士生石瑞雪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ing Array Enhances Mid-Hybridization for Accurate Herbal Identification via ITS2 DNA Barcode》,首次将电化学传感器与DNA条形码技术结合,研制了一种电化学草本传感器,提升中药材鉴定能力,受国际学术界关注。

2016级博士生金丹在导师指导下开发了一种基于适体纳米探针的外泌体表面蛋白质分析和检测新方法,实现高灵敏、高特异和免标记检测,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成果《ExoAPP: Exosome-Oriented, Aptamer Nanoprobe-Enabled Surface Proteins Profiling and Detection》以封面文章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级硕士生朱琳发表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的论文《Effect o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on ischemic symptom and gut microbiota disbalance in mice with hindlimb ischemia》阐释了白及寡糖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为白及寡糖膳食纤维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8级硕士生胡白飞论文《Bletilla striata oligosaccharides improve metabolic syndrome through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metabolites in high fat diet fed mice》在世中联中医药免疫专委会第七届年会上,被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社评为优秀论文奖。

实验室教师重视培育学生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远志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各类科技竞赛,成果丰硕。其中药学院陈延清等同学的论文《药用植物冬凌草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在第六届“远志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3)本科教学情况

简述实验室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主要成效。(600字以内)

实验室积极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构建了国家级、省级、线上线下混合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医护理学基础》和《针灸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温病学》、《中药鉴定学》等5门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鉴定学》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苍术药材生产与饮片炮制》入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针灸学》《< 黄帝内经>养生学概论》《针刀刀法手法学》3门课程获批湖北省首批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积极组织申报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评估期内获批国家、省教改课题6项;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获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7个;获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2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创新平台,拓展开放式课堂,新增3家附属医院,2家教学医院,6家制药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

教材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室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重点发展本校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教材,主编行业规划教材7部,副主编22部,参编19部。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通过课程、教材建设,本科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获国家奖学金138人次,国家、省级课外科技竞赛奖逾百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大于90%。

(4)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10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参加会议研究生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参加会议年度

导师

1

会议论文

任加凤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

2017

梁凤霞

2

会议论文

姚云峰

世中联中药化学专委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世中联中药化学专委会)

2017

刘军锋

3

会议论文

龙清华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

王平

4

会议论文

莫亮波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

王平

5

会议论文

胡超逸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

黄必胜

6

会议论文

张超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

胡志刚

7

会议论文

李凡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

游秋云

8

会议论文

胡安娜

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药物药理学大会(中国药理学会主办)

2018

刘军锋

9

会议论文

金丹

第八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主办)

2019

张国军

10

会议论文

喻轶

第八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主办)

2019

张国军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评估期内设置开放课题、主任基金概况。(600字以内)

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立足于充分利用科研设施、促进跨学科研究、吸引高水平人才,据《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围绕中药资源研究、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创新药物研究等4个方向,设置开放课题,重点资助具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共50项,经费105.8万元。其中,应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技攻关项目9项,经费27.0万元,主要为:清肺达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研究、“冠宁汤”治疗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临床研究、针灸防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恢复期应用新型灸疗仪的研发、COVID-19减毒株疫苗研发、疫情应急管理、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与民众心理研究等。开放课题研究结果均以研究论文形式呈现,如:“基于TRIM25蛋白及TIG-1泛素化研究肾阳虚证固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物质基础”的研究结果发表SCI论文1篇;课题“多组分超分子凝胶药物载体的构建和控制释放研究”围绕金银花提取物开展,研究结果以论文《金银花提取物超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和释放行为研究》刊于北大核心期刊;课题“基于转录组学霍山石斛有效成分合成基因的挖掘与合成途径分析”以分子水平调控霍山石斛生长发育、改善药材产量与品质为目的,获得霍山石斛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基因的全长序列及所含偏性密码子,该结果的论文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疏肝和胃汤的课题主要探讨其改善抑郁状态及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交流会*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

王华

(会长)

2020.7.18

300

全国性

2

2019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国际中医药专场

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中医药学会、湖北省执业药师协会等单位协办

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组委会

2019.11.22

100

全球性

3

第十八届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暨荆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分论坛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湖北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

陈士林(主任委员)

2018.11.7

300

全国性

4

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第二届学术年会、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2017年学术年会和中国大别山首届膏方文化旅游节暨中医药论坛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冈市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黄冈市中医药健康联盟

共同承办

王平

(会长)

2017.11.2

400

全国性

5

第七届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主办

王华

(会长)

2016.11.15

300

双边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如国际会议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请在会议名称后标注*。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人员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活动,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600字以内)

国内合作

本草基因组学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方面,实验室刘义飞教授、胡志刚教授、张景景博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士林研究员合作,研究中药材全基因组,构建常用中药饮片原料DNA条形码库及鉴定平台,助推中药物种育种与DNA标志物开发,进行中药材遗传评价、系统发育关系构建、高产-抗病优良新品种选育、快速鉴别-原料监控性DNA标志物开发。黄连全基因组研究已发表于国际顶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在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方面,实验室张国军教授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开展合作,设计了一种PMO功能化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纳米生物传感器,可直接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实现快速检测,研究结果发表于《Biosens &Bioelectron》(IF10.257)上。

国际合作

实验室胡俊杰老师、邱振鹏老师与美国加州大学陈昕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宋贵生教授合作,引进三联质粒诱导性肝癌动物模型构建体系,搭建肝病防治的系统研究平台,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 (IF18.946)、Hepatology (IF13.25)等期刊上。

学术交流

每年协办“濒湖论坛”学术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景向红首席研究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刘志洪等知名学者到校讲学,以涵盖医学、哲学、国学等多领域讲座营造学术氛围,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研究兴趣。近5年,承办4次全球性学术会议,全国性、地区性及双边性学术会议28次。实验室成员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在第16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五届美国中医药大会、第235届电化学世界大会、美国生物传感国际会议等国际高水平会议上做特邀学术报告。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开展科学传播的举措和效果。(600字以内)

在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同时,注重传播科学知识,宣扬中医药文化。

①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如:举办“中医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训班”,“新冠肺炎部省协同攻关项目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交流会”,“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病毒进展全球公益讲座”;发表科普文章5篇,即:“从四气入手谈新冠肺炎防治”,“向李时珍学防疫”,“宁神气,慎起居,良好睡眠保健康”,“疫情防控更应强调个人责任”,“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辣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的解读”;编制科普著作4部,即《中医抗疫100问》,《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居家预防养护简易手册》,《房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②深入巴东、公安、浠水、团风等地进行“中医养生”健康科普巡讲、指导,惠泽城乡百姓,送上“健康福利”。

③开展多内容培训班,即:中药资源普查之技术、野外与整理,“一县一品”中药材生产技术,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与推广应用,优势道地药材“三增三减”健康栽培技术等,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与实用技术的普及。

④胡真教授入选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胡慧教授被聘为“荆楚科普大讲堂”报告团成员,助力中医药知识科普、中医药文化弘扬。

⑤开展暑期“三下乡”、下沉社区义诊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应用电视、互联网媒介进行直播、网络病房、线上/下诊疗、云课堂、云实践等,普及健康、防疫、急救知识,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保健功法,宣传中医药知识与文化。

2、运行管理

(1)实验室内部管理情况

请简要介绍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网站建设、日常管理工作、自主研究选题情况、学术委员会作用、实验室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等情况。在评估期内,如有违反学术道德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请予以说明。(600字以内)

规章制度: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及学校相关文件,制定12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涉及科研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使工作有章可循,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达成以制度管人、以人管事。

网站建设:在学校信息工作统筹管理下,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站,由专人负责,及时完善网站信息,保持良好运行。

日常管理:实行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的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设学术、行政秘书各1名,协助主任开展工作、辅助日常管理。坚持室务会议制度,讨论研究实验室发展、人才引进培养、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等事宜,营造宽松民主、团结协作工作环境。

自主研究选题:围绕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鼓励创新探索,5年内执行18项,经费41.9万元,其中,新冠疫情攻关课题10项,资助经费29万元。

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学术指导机构,由国内、外同领域高水平专家组成,导航、监督实验室发展,就实验室研究方向、队伍建设、运行管理、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努力方向。

学风情况: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专家治室、以规治室理念,定期召开讨论会,交流科研进展,关注科研前沿,形成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学术氛围。实验室人员以身作则,加强用水用电、仪器设备、有机溶剂及实验动物安全使用的教育管理,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严格把关实验数据和成果发表,无违反学术道德事件。

(2)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经费、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依托单位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的情况。(600字以内)

湖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发展,给予了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5年经费投入250万元。作为依托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为实验室发展提供重要保障,5年投入运行经费4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739万元,其他经费3133.24万元。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学校确立“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成立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负责的,分管科研、人事副校长及科研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研究生处等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实验室主体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科技中心大楼,总面积达 3800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均分布于科技中心大楼,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整个科研用房集中有序而不拥挤,分布均衡,使用便利。

湖北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着重保障实验室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科研条件和行政后勤等,指导和监督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优先考虑实验室学科团队建设,优先引进领军人才和博士;在科研条件与行政后勤方面,为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维护,并提供仪器用房。学校为实验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1名,每年配置10-15名博士研究生和50-70名硕士研究招生名额。学校每年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实验室一定的绩效奖励。

3、仪器设备

简述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600字以内)

根据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在原有仪器设备基础上,实验室新增50万以上仪器设备19台,总值达2241.05万元。实验室全天向校内外广大教师、学生、企业开放,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机制,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具体见“材料二”。其中,2020年按新冠疫情封闭式管理要求,暂停对校外使用、开放共享。

实验室充分应用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优势,实现对新冠病毒核酸的免扩增直接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取得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有望成为新冠肺炎的一种新型快速筛查工具。

实验室已完成危化品仓库的改造与系统调试,并正式运行。2012年改造后的SPF实验动物房动物中心屏障环境,于2013年获省科技厅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编号SYXK(鄂)2012-0068,正式运行与对外开放,在2016-2020年期间,饲养小鼠、大鼠、豚鼠、兔等SPF级实验动物累计13152只,其运行管理与服务情况在2017年湖北省科技条件平台绩效评价中获评为优秀。